您的位置 主页 正文

九上历史怎么学?

一、九上历史怎么学? 先吃透课本上的知识点,然后刷题巩固知识点提升做题速度 以下是九上的一些知识点,望有助❤️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先整理一部分,以后会陆续整理完 尼罗河与

一、九上历史怎么学?

先吃透课本上的知识点,然后刷题巩固知识点提升做题速度

以下是九上的一些知识点,望有助❤️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先整理一部分,以后会陆续整理完


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尼罗河的赠礼:

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尼罗河贯穿南北,尼罗河定期泛滥,洪水退去后,两岸留下肥沃的黑色淤泥,有利于农业的生产。因此,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

古埃及文明:

约公元前3500年,在尼罗河下游出现了若干个小国家。

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实现了统一,之后经历了古王国时代、中王国时代、新王国时代。

新王国时代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

古埃及灭亡:

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吞并古埃及,后来,亚历山大大帝和罗马帝国先后占领古埃及。

古埃及的成就:

天文学、数学、医学最为突出。

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徐最突出的成就之一。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古埃及人将人的遗体制作成木乃伊,促进医学的产生。

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墓,每个侧面形似汉字的“金”,所以中国人称“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和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法老的统治

古埃及的国王称法老,法老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在宗教上,法老被认为是“神之子”具有无上的权威。

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

胡夫金字塔之后,古王国时期的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逐渐衰落。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两河流域

是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是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两河流域文明

约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南部逐渐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约公元前2400年,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

古巴比伦王国时期,汉谟拉比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还制定了阴历和发明了60进位制。

古巴比伦王国灭亡后,还经历了亚述帝国和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539年,波斯消灭新巴比伦王国,两河流域文明终结。

古巴比伦王国

古巴比伦王国原是幼发拉底河中游的一个小国。

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对外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完成了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

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制定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

汉谟拉比统治时期,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公元前1595年,古巴比伦王国被外族灭亡。

《汉谟拉比法典》

地位

《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古巴比伦社会

古巴比伦三个社会等级: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

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也有奴隶买卖现象。

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

法典中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了古巴比伦商品经济比较活跃。

影响

《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第3课古代印度

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约公元前23世纪至前18世纪,出现哈拉巴文明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印度北部出现许多小国。

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达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印度基本实现了统一。

种姓制度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最高等级 婆罗门 掌管祭祀

第二等级 刹帝利 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

第三等级 吠舍 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

第四等级 首陀罗 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贱民 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在社会上遭到其实和凌辱。

种姓制度各个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低等级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不得通婚。

佛教的创立

创立时间:公元前6世纪。

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

教义:佛教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人入教,一度成为印度的国教。

传播:

北线:公元前3世纪后,开始传播,公元前1世纪,经中亚传入中国新疆,再传入内地,后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

南线: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二、九上九下历史怎么学?

以课本为主。注意历史大事的时间多练中考真题。

三、历史九大罪人?

1、秦始皇(焚书坑儒)

秦始皇(前259年农历十二月初三—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秦庄襄王之子。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2、汉武帝(罢黜百家)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西汉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

汉武帝最大的罪恶是罢黜百家,他带来的是汉初60年的思想恢复被强权毁灭,中国失去了最后一次“百花齐放”的机会。融合了法家学派、道家学派、阴阳家学派的“新儒家”

3、晋武帝(八王之乱)

武帝一般指司马炎,司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晋朝开国皇帝。司马懿之孙,司马昭嫡长子,晋元帝司马睿从父。265-290年在位,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史称晋武帝。

晋武帝最大的罪恶是分封诸王酿成八王之乱,

4、宋武帝(北伐夭折)

宋武帝一般指刘裕(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字德舆,小名寄奴,祖籍彭城县绥舆里(今属安徽萧县),生于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今江苏镇江),自称西汉楚元王刘交之后,南北朝时期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曾两度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功勋卓著。后功高震主,代晋自立,国号“宋”,史称刘宋或南朝宋。

5、唐玄宗(安史之乱)

唐玄宗一般指李隆基(唐玄宗),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清朝为避讳康熙皇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6、晋高祖(割让幽云)

晋高祖一般指石敬瑭,即后晋高祖,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开国皇帝,是为(后)晋高祖。年轻时朴实稳重,寡言笑,喜兵书,重李牧、周亚夫之行事,隶属李克用义子李嗣源帐下,时后梁朱温与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争雄,石敬瑭冲锋陷阵

7、宋太祖(崇文抑武)

宋太祖一般指赵匡胤(宋朝开国皇帝),字元朗,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祖籍涿郡。父亲赵弘殷,母亲杜氏。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其后郭威废汉建周,得任东西班行首,始入宦途。后从征南唐,多有功绩。

8、宋高宗(割地称臣)

宋高宗一般指赵构(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开国皇帝),宋朝第十位皇帝,即宋高宗,字德基,在位35年,南宋开国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异母弟,母显仁皇后韦氏。

9、明思宗(攘外安内)

明思宗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汉族,大明第十七位皇帝,亦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明光宗第五子,明熹宗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

四、历史九大要素?

背景(原因、历史条件、目的、动机)、

②内容(过程、经过、活动、情况)、

③意义(性质、影响、评价、教训)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历史的基本规律和原理,探求出历史学习方法与规律,以指导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五、历史九大定律?

、第一定律,象牙筷定律

殷纣王即位不久,命人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贤臣萁子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粮,只能与山珍海味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锦绣、乘华车、住高楼。国内满足不了,就要到境外去搜求奇珍异宝。我不禁为他担心。”

果然,纣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益收狗马器物,充仞宫室。……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百姓怨而诸侯叛,亡其国,自身“赴火而死”。

为什么事态会如萁子所言,一步一步地发展下去?

世人的贪欲,不都是这样?得寸进尺,得陇望蜀,没有止境的。

第二定律,兔死狗烹定律

越王勾践,为报仇雪恨,卧薪尝胆,精神非凡。但他的个人品质却非常糟糕。成就大业之后,帮他筹划大计的两个功臣,文种被杀,范蠡逃跑。

此前,范蠡曾规劝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兔死狗烹这样的事,历史上有很多,如刘邦如朱元璋。

天下汹汹,想要南面为王的野心家何其多。这是一种思维定势,世人无论是谁,只要坐(抢)到这个位置上,总会不由自己这样去想。所以,历史上兔死狗烹之事便不断重演。

第三定律,包围定律

奸臣和小人,虽为人所不齿,但他们在中国历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皇朝的灭亡,国家的劫难,往往与他们有关。

“指鹿为马”的赵高,“口蜜腹剑”的李林甫,陷害忠良的秦桧,两面三刀的严嵩,无法一一列举。若能把他们聚集拢来,可以排列成大军,浩浩荡荡。只不过,这支大军不能用来上阵杀敌,他们所起的作用,就是“包围”。

鲁迅先生说,凡是“猛人”,“身边便总有几个包围的人们,围得水泄不透。”结果,“是使该猛人逐渐变成昏庸,有近乎傀儡的趋势。”“中国之所以永是走老路,原因即在包围……”这就是包围定律。

围绕着权力,有一个看不见的权力“磁场”。各种意有所图的人都会在“磁场”中向着权力中心作定向移动。于是就有了“包围”。权力越大,包围就越厚。

第四定律,敌戒定律

唐代柳宗元有一篇题为《敌戒》的短文,其思维逻辑与常人常理完全相悖,文中语:“皆知敌之仇,而不知为益之尤;皆知敌之害,而不知为利之大。”从来人们都把敌人看作是祸害,无力者避之,有力者根除之。唯独柳公认为,有敌人是好事。

中国自秦统一以后的两千年,几乎一直是一国独大的局面,周边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口与经济实力可以与这个中央帝国“度长絜大,比权量力”。没有强大的敌人,失去了外部的压力,内部自然就腐化。未闻边塞号角,但见歌舞升平。自秦以后,皇朝的历史,一代不如一代,整个社会的精神处于退化之中。没有了竞争的压力,也就失去了不断创新进步的动力。

第五定律,朋党定律

中国历史上的“党(派)争”持续不断,结党营私更是司空见惯。西汉有外戚、宦官作祟,东汉有清议党锢,魏晋南北朝有士族门阀,唐有刘李党争,宋有“元佑党人碑”,明有东林党、宣党、昆党,清有帝党、后党,国亐民党内有黄埔系、cc系、政学系等。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由于社会和历史的原因,中国人常常结为宗派,十分自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许多人对此十分忌讳,刻意回避,讳莫如深。其实大可不必。

第六定律,黄宗羲定律

“黄宗羲定律”的内容是关于“帝国千年以来”通过“并税式改革”解决“农民负担问题”。历次改革的目的都是好的,改革者的初衷是要通过“并税”的方式减轻农民负担。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农民的负担非但没有减轻,反倒愈益加重。黄宗羲称为“积累莫返之害”。

中国历史上有过许多次变法,成功的不多。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执行难”。好的法律,好的政策,到了中下层官员手里,常常会走了样。批评者常常把矛头指向中下层官员。我以为虽然是中间环节出了问题,根源却在上面。表面上是一个“执行难”问题,实际上是一个设计问题。

设计一个好的政策(比如说“青苗法”),同时也应配备一个好的“路线图”。在这个“路线图”中,必须把“和尚要吃饭问题”与“和尚会打伞问题”列入日程。不考虑并重视“和尚”问题,好的政策就只是空中楼阁。或者我们说,一个好的设计师,要想把他设计的好政策付诸实施,顺利推行,必须首先把“和尚”安顿好,否则,“黄宗羲定律”就会不断重演。

第七定律,五世而斩定律

当年八旗兵入关,真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而太平军时期,绿营兵“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堕地。”八旗兵则更为腐败无能。一只凶猛的老虎后来为什么会变成如此熊样?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老百姓的说法,更加令人扫兴。他们说,“富不过三代”。

为什么富者不能恒富?强者历数世而衰?我以为原因有四:“骄”,“奢”,“淫”,“逸”。

第八定律,权大欺主定律

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有一个难解的结始终困扰着历代的政治家,那就是“权大欺主”。历史上“权大欺主”的事屡见不鲜。西汉末有王莽篡汉;晋有“八王之乱”;三国时期有曹操、司马昭擅权等等。如何防止“权大欺主”是中国古代政治学最大的课题之一。

《园艺学》中有一个名词叫顶端优势。当一棵大树中心干上的分枝高过中心干时,其生长势会强于中心干,最终取而代之。

取而代之,是因为“生长势”的对比发生了变化,终于成为“强枝弱干”。在帝国的朝堂上,当帝王与臣下“权势”的对比发生变化时,也会有“取而代之”。古代权力私有的特性,更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拜权主义”,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又一幕血腥的连续剧。

“权大欺主”是封建社会始终没有解开的一道难题。

第九定律,皮毛定律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就变成了“毛”。

秦之前,文人们曾经有过一段美好时光。他们负笈而行,周游列国。他们“笈”中装着的那份精彩只属于他们自己。他们背负着它走遍世界,是要用自己的思想去说服全世界。

秦以后的文人,他们的“笈”中只有先人的经书和教义。文人们没有了思想,失去了自我,甘洌的清泉完全干涸了,只剩下一些依附于皮上的随风抖动的“毛”。

举国只有一个思想,欧洲人没有做到,我们中国人做到了,这是很值得骄傲的。但要从这些失去思想的“毛”中产生出像洛德、卢梭这样的思想家以及像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决无可能。晚清以后的落后与挨打,似乎也就成了一种历史的必然。

六、九上历史学什么?

九年级上册历史主要学习世界古代文明,古代亚非国家和欧洲国家的文明。还有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文艺复兴,行航路开辟,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革命,还有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比如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成立等等知识。

七、九上历史哥伦布航海成果?

1、哥伦布的首次远航探险、航渡美洲在地理开发史和航海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2、哥伦布首次远航还发现了磁偏差,初步测量了磁偏角。

3、哥伦布首次横渡美洲在殖民主义史上也举足轻重。

4、哥伦布首次航渡美洲在农业史和医学史上也有重要的意义。

5、哥伦布的首航在思想史上也有一定的意义。

6、哥伦布首次远航的成功刺激了西欧国家和人士竞相远航探险,西欧出现了远航、探险、发现、殖民的高潮。

八、九上历史古印度概括?

1.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兴起: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 (哈拉帕、摩亨佐·达罗)

  (2)建国: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后来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3)鼎盛:孔雀王朝统治时期,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2.森严的种姓制度

  (1)建立: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的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2)主要内容

  婆罗门:掌握祭祀

  刹帝利:掌管军事、行政权力

  首陀罗:从事农业、畜牧业、商业

  吠舍:由被征服的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最卑贱人“不可接触者”——贱民

  (3)特点: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3.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创立: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创立。

  (2)教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宣扬“忍耐顺从”。

  (3)发展:信仰佛教的民众日益增多,一度成为印度的国教。

  (4)传播:公元前3世纪后开始外传。经中亚传入中国,后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九、九上历史改革有哪些?

版本不同就不一样啊,一般学的是世界古代史和近代史,下面列出一些比较有名的,你看看哪些有学过吧。

世界古代史:梭伦改革、伯里克利改革、日本大化改新、查理·马特改革;

世界近代史:俄国彼得大帝改革(有的版本没有提到)、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十、九上历史重要著作?

九年级上下册必读名著有《儒林外史》 、《简·爱》 、《围城》、《格列佛游记》、《契诃夫短篇小说选》等等。

1、《儒林外史》:中国清代章回小说、长篇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全书共五十六回,约40万字,描写了近二百个人物,花了他十几年的时间完成。描写了明朝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令人百读不厌。《儒林外史》所写内容,假托明朝,实为清朝,而且十之八九的人物都实有其人。它真实地描绘了清朝时期知识分子生活的沉浮,境遇的顺逆,功名的得失,仕途的升降,情操的高尚与卑劣,理想的倡导与破灭,出路的探索与追寻。

2、《简·爱》:19世纪英国文学名著,1847年出版,作者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简·爱》是于1847年10月16日 以“柯勒·贝尔”这个男性化的笔名初次在伦敦出版。这本小说包含了有力的判断和崇高的道德核心,并进行了许多社会批判。《简·爱》在那么早的时候,就赋予了简这个角色独特性和个体化的意志,并大方地讨论阶级歧视、性别、宗教、早期的女性主义。

3、《格列佛游记》:是爱尔兰牧师、政治人物与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以笔名执笔的匿名小说,原版因内容招致众怒而经大幅改变于1726年出版,1735年完全版出版。作者假借虚构人物外科医师莱缪尔·格列佛所写一系列神奇的旅行经历,对当时的科学家、辉格党和汉诺威王室进行了激烈的讽刺,批评英国对爱尔兰的压迫和辉格党的外交政策,以及揭示人类的劣根性。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