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制造2025高端装备制造七大领域?
一是攻关键。以高端装备、短板装备和智能装备为切入点,狠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知识经验积累,持续提升自主开发和系统集成能力。
二是强基础。深入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开展重点领域一揽子突破和一条龙应用计划,启动实施新材料研发及应用重大工程,加快建设新材料、机器人等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三是抓示范。扎实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和智能制造示范区建设,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鼓励因地制宜、先行先试。择优创建一批“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争取在金融、土地、人才以及改革创新等方面予以积极支持。
四是促融合。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分类推进智能工厂、数字车间、智慧园区建设。积极培育“互联网+制造业”新模式,加快推动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双创”平台。
五是提质量。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工程,开展优质制造行动,建立优质制造标准体系。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引导制造业企业开拓创新、追求卓越,苦练内功、精益求精。
六是育人才。深化产教融合,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制造业人才供给结构。完善技术入股、股权激励、科技成果收益分配等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积极性,更好推进成果转化。
七是优环境。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引导各地围绕优势领域实现率先突破。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切实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二、中国整车制造的三大企业?
中国的三大车企:一汽集团,二汽集团,上汽集团。
三、中国四大制造行业?
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
四、中国三大魔方制造企业?
1.广州GAN魔方公司,创立于2014年,知名竞速魔方品牌,成立了魔方赛事战队,旗下有智能系列、磁力系列、至轻系列、异型系列等丰富产品线。
2.广东汕头魔域文化MoYu,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专业时尚益智玩具企业,旗下有魔方、魔尺、积木、速叠杯、立体迷宫、整蛊玩具等多个类别的产品
3.广东汕头奇艺QIYI,集研发、设计、销售为一体的专业魔方品牌,涵盖了入门级、竞速级、收藏级等各种创新产品,旗下拥有奇艺魔方、X-ManDesign、TheValk...
这是中国魔方十大品牌排行榜,这个行业里面排名前三的企业。
五、中国制造业三大巨头?
TOP1:隆基股份,中国光伏全产业链龙头!
隆基股份,全球最大的单晶硅片制造商,在硅片拉晶、切片关键技术环节及组件转换效率方面具有技术优势!
TOP2:三一重工,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绝对龙头霸主,也是全球混凝土机械行业老大,
三一重工,是全球工程机械领域的三强之一,其中在全球重型基建设备方面,占据全球25%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
TOP3:恒立液压,是中国液压行业龙头标杆企业,
恒立液压,在液压泵阀领域绝对的龙头老大,公司主要从事液压油缸、液压元件、精密铸件、气动元件、液压系统等高端机械产品的研发、销售,值得长期投资
六、中国第一大制造国?
2010年世界制造业总产出达到10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占世界制造业产出的19.8%,略高于美国的19.4%。而制造业世界第一的“宝座”,美国从1895年一直保留至2009年。
也有论者引用联合国的统计数字,发现按2011年年初的汇率计算,中国制造业产值为2.05万亿美元,而美国制造业为1.78万亿美元。 无论怎么说,单就数据而言,制造业在产值上超过了美国,这对中国人是个喜讯。许多分析人士称之为“历史性的超越”。
七、中国三大数据库中心?
中心基地-北京
2015年1月16日,由蓝汛与北京市供销总社共同投资的蓝讯首鸣国际数据中心项目启动仪式在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举行。据了解,该数据中心是北京首个国家级、超大规模云数据中心,产业园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包含9栋数据中心机房和1栋感知体验中心。
南方基地-贵州
2015年7月9日,首个国家级数据中心 ——灾备中心落户贵州,该大数据库灾备中心在贵州揭牌,这标志着大数据专项行动第一阶段任务顺利落。位于贵州贵安新区的国家旅游大数据库灾备中心机房内,有着一根特殊的网络虚拟专线,这条专线跨越了北京与贵州之间2200多公里的距离,实现了国家旅游局北京机房与贵州灾备中心数据的同步传输和异地备份。
多年以来,200余个大数据信息产业项目签约落户贵州,富士康、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大型企业抢滩贵州发展。中国电信云计算贵州信息园1.1期、中国移动(贵州)大数据中心、中国联通贵安云数据中心一期建成运营。中电乐触、高新翼云、翔明科技等第三方数据中心已建成并投运,目前数据中心服务器达到2.2万台;北京供销社数据中心、惠普数据中心等一批项目已经启动,预计今后将达5万台服务器规模。
北方基地-内蒙古
“乌兰察布国家大数据灾备中心启动大会于2016年7月8日早上八点正式启动”内蒙古主席布小林将出席会议。乌兰察布市委市政府依据自身地理位置优越,地质板块稳定,电力资源丰富,气候冷凉适宜,临近京津冀经济圈核心市场等优势,将信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发展,致力于将乌兰察布市打造成面向华北、服务京津的国家级云计算产业基地,为承接高科技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市委市政府将为该建设国家大数据灾备中心项目提供充足的土地与极具竞争力的投资政策吸引广大企业参与建设。
八、中国制造2025十大行业?
1、新一代信息技术。
2、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
3、航空航天装备。
4、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
5、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6、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7、电力装备。
8、农机子装备。
9、生物医药机高性能医疗器械。
10、新材料
九、中国三大铜箔制造商?
1、南亚电子材料(昆山)有限公司 2、建滔(连州)铜箔有限公司 3、山东金宝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4、灵宝华鑫铜箔有限责任公司 5、安徽铜冠铜箔有限公司 6、中科英华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7、苏州福田金属有限公司 8、江西省江铜-耶兹铜箔有限公司 9、湖北中一科技有限公司 10、山东天和压延铜箔有限公司
十、中国制造业四大之父?
柳冠中,无论尽力的目的是什么,不论他干什么,他单枪匹马老是不气力的,合群永远是一切仁慈思维的人的最高。
泱泱大国华夏,中国制造,随风走了千万里,不问归期,名扬天下。可我们不应忘却,使命的呼喊,万众其心,可断利刃。
工业设计
在最开始的时候,工业设计之父,柳冠生先生,便向我们抛出了一个问题,何为设计?
设计,源于创新,他不同于制造,却又与制造有些着必然联系。真正的设计,从不是模仿,而在于超前,他人所拥有的,设计便也拥有;他人所不具备的,谁用了,谁的设计便会更胜一筹。
仿若仅仅是停留在了模仿这一地步,那设计也是,制造也是,便就没了多大意思。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便在于人具备意识,意识的能动性使得我们对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的想法。
所以,人们曾说过,哪怕是最蹩脚的设计师,也比一只蜜蜂更值得被人肯定。因为,即使只是制造了一所简陋的正四方的的陋居,可包裹在这一建筑物其中的创新却是弥足珍贵的,至少,是要比工蜂堆砌的巢穴要好上的多。
因为工蜂的行为是一种盲目的制造,而工程师的部署,却是有目的性的行为,恰是这种目的性的刚需,实现了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设计创新的需要。
言归正传,设计的创新又都需要些什么呢?单打独斗的路子,中国的老祖宗走了几百年了,事实也告诉我们了,这路子走不通。
工民商贾,我们的匠人,在社会上的地位一目了然,为活着而活着的匠人,待遇的低下,使得他们不会去想创新。不单单如此,在地域分布上,匠人大多分散四处,即使相聚,也不过是为了服役罢了,很少会有交流可言。
更何况,对于中国人而言,有藏拙一词,真功夫亮出可以,但要教要学都不容易。像这种手艺活,大师收徒向来是极苛刻的,所谓代代单传也绝不是夸张。
而学徒则需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即使是学,也不见得就能学个全乎。久而久之,因为其中步骤的模糊,一些曾有记载的东西,便也成了传说了。
这种小生产的制造方法,注定不会长久。
工业制造
随着蒸汽的利用,人类社会进入到了工业时代。工业化同之前的农业化相比,最大的优势便在于高能高效。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工业化实现了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彻底变革。所有的工序都重新被打散重组,每个人都有自己所负责的部分。
分工明确,效率自然而然地,便会得到提高。原先的一师一徒,三年五年之内,学不到真本事的大有人在。而现在,进入工厂厂间,一个小白,一二天就可以接活,二三月内就是一个熟练工了。
但没有什么东西是一劳永逸的,所有的事情,都会在我们的不断使用中而爆发出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又督促着我们不断前进,优化,愈臻于完美。同样的,工业化的中国制造,还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缺点。
在流水线上,产品通过不同工序被制造出来。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的问题都出现了中间环节。
正如跑马拉松一样,我们的起步会很累,可熟能生巧后,我们愈跑,反而愈轻松。可如果我们在这其中的任何一段上休息,留下一片空白的话。在出发时,我们却不会更轻松,反而比休息前还累。
像是回笼觉越睡越困一样,在产品工序之间,哪怕有图纸为依据,仍然免不了会出现纰漏。这种各干各的做法,使得中国的制造业缺少了整合。
一旦这期间真的出了问题,那损坏的便不是一两个产品那么简单,而是所有产品,几十万的差错,是企业家不足以承担的损失。
每个工序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凑,这种空隙的存在是现在中国制造所存在的问题,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又不得不去解决的存在啊。
工业合作
正如柳冠中先生所言:"工业革命带来了什么,是精细分工下的合作。合作是本,零和博弈的赌桌上,冤大头越来越少,只有懂得互利共赢的人才可以在这个世道上生存的更好,而中国制造业各干各的,缺少整合。"
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更,产业链发生了根本变化,分工合作发生了根本变化,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一变化,那就像柳冠中先生所言:我们将永远在后面爬,拾人牙慧。
而我们现在就不明白,全国上下几万个公司,他们各干各的,流水线从上到下,全是自己制造。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可以的话,他们甚至恨不得连工人都换成自己的三大姑八大姨的。
企业之间,没有信任,缺少的是凝聚力,是整合。
如此,倒不禁让人想到德国制造,他也是从小生产发展而来的,正因为吸收了英国技术,德国才开始了他的工业化之旅。
青出于蓝胜于蓝,德国在那个还没有生产的标准时代,为了摆脱二等、三等产品的称号,德国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不得不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提高产品的效率。正是凭借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德国制造才在国际上扎稳了脚跟,打出了名堂。
现在,很多的国际标准都出于德国之手。
而德国所凭借的便是德意志制造同盟,不同于中国的分散,德意志制造同盟很好地解决了中国现在的问题,实现了制造业的整合。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工业也是如此,他们实现了一个横向的发展,而中国制造业现在却仍处于一个纵向的现况。
柳冠中先生的话,或许很多人并不敢相信。那就是,在日本这种制造强国内,只有一家螺丝钉厂;而在德国,只有三家电镀厂;这种事情,在中国是绝不会存在的。
现在的我们,追求小而全,大而全,却忽略了社会产业链的联合,缺失了联合。只是步子要一步步地走,我们中国也终会弥补上这一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