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1国家发展规划纲要?
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将“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统筹考虑,对动员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后,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十四五”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为此,“十四五”规划提出,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的韧性和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必须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破除制约经济循环的制度障碍,推动生产要素循环流转和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必须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持续深化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制度型开放,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必须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导作用,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其中,在经济发展目标上,“十四五”规划并没有提出具体指标,而是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按照规划,展望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考虑到未来一个时期外部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存在不少可能冲击国内经济发展的风险隐患,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可能持续低迷,作为中长期规划目标,2035远景目标更加注重经济结构优化,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
2035远景目标特别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部分突出强调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出了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这样的表述,既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也是实事求是、符合发展规律的,兼顾了需要和可能,有利于在工作中积极稳妥把握,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断向前迈进。
二、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全文如下。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
第二节 机遇挑战
第三节 重大意义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战略定位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第三章 空间布局
第一节 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网络化空间格局
第二节 完善城市群和城镇发展体系
第三节 辐射带动泛珠三角区域发展
第四章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第一节 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第二节 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
第三节 优化区域创新环境
第五章 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第一节 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二节 优化提升信息基础设施
第三节 建设能源安全保障体系
第四节 强化水资源安全保障
第六章 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第二节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三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四节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第七章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节 打造生态防护屏障
第二节 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
第三节 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
第八章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第一节 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
第二节 共建人文湾区
第三节 构筑休闲湾区
第四节 拓展就业创业空间
第五节 塑造健康湾区
第六节 促进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合作
第九章 紧密合作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第一节 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
第二节 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
第三节 携手扩大对外开放
第十章 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
第一节 优化提升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功能
第二节 打造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
第三节 推进珠海横琴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
第四节 发展特色合作平台
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第二节 推动重点工作
第三节 防范化解风险
第四节 扩大社会参与
三、国家出大数据纲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深入,**国家出大数据纲要**已然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催生出了许多新的产业和商业模式。
**国家出大数据纲要**的重要性
**国家出大数据纲要**的发布,旨在指导和规范大数据产业的发展,促进大数据技术与传统行业的融合,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和转型。在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大的情况下,大数据纲要的制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大数据作为一种新兴的生产要素,已经成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国家出大数据纲要**的出台,将有助于促进大数据产业快速发展,推动相关技术的创新与研发,进一步提升我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竞争力。
大数据纲要的制定与实施
**国家出大数据纲要**的制定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推动机制。同时,要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强化政策的连贯性和有效性,确保大数据纲要的顺利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建立监督机制和评估体系,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推动**国家出大数据纲要**的有效实施,真正实现大数据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全面应用。
大数据纲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国家出大数据纲要**的实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首先,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将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促进传统产业的智能化、信息化升级。
其次,大数据的发展将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激发创新活力,促进新兴产业的崛起。同时,大数据的应用还将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的智能化、精细化。
未来展望
随着**国家出大数据纲要**的实施与落地,大数据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相关技术和应用将不断创新升级。同时,我国在大数据领域的竞争力也将不断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我们需要从技术研发、政策支持、人才培养等方面全面推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大数据发展新模式。只有如此,才能够实现大数据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最大效益,助力我国走向数字化、智能化时代。
四、惠州发展规划纲要?
惠州正式入圈深圳!广东省发布了十四五规划的纲要,在这个纲要里面,惠州全程被提到了23次!在纲要里关于惠州的内容最主要的是深圳都市圈的建设,里面对深圳都市圈的范围进行了调整,明确了以后这个都市圈要包括深圳、东莞、惠州全域和河源、汕尾等两市的都市区部分。
对比一下,之前深圳都市圈为深圳、东莞、惠州、汕尾、河源5市全域,现在调整成了深莞惠3城全域+汕河2城都市区部分。这样,深圳都市圈的总面积从36312平方公里缩小到16468平方公里,只相当于最初的45%,也就相当于深圳都市圈减肥了!
深圳都市圈被重新定义之后,惠州地位全面就要上升了,因为惠州的土地面积就占了深圳都市圈的69%!能够承接的资源也就更多。这消息一出,买惠州站岗的朋友都高兴坏了,觉得这个是重要利好啊,惠州的房价不涨不行,可是纵观其他城市圈,周边卫星城房价还是得看“老大哥”的脸色,周边楼市行情好,那深圳楼市行情肯定更好,深圳行情要差,周边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惠州真的想要并入深圳,可能还是很难,深圳要扩容土地,还是可能跟之前深汕合作区一样的飞地模式。
五、发展规划纲要怎么写?
发展规划纲要是一个纲领性文件,是一个总体框架,需要这样去写,个人意见
一是,总体指导思想,发展规划要围绕这个中心思想去制定,落实
二是,发展规划纲要的措施,可能会涉及到有关单位或部门,这是发展规划纲要的重点,核心
三是,保障措施或要求,进一步保证纲要的措施落实到位
六、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以下是常见的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1. 发掘旅游资源。通过调研分析,深入挖掘地域内的旅游资源,将其转化为高质量的旅游产品。
2. 挖掘旅游品牌。根据不同地域的特色,树立旅游品牌,推动旅游景点和旅游企业的互动。
3. 创新旅游模式。开发新型旅游产品,打造有差异性的旅游体验,增强旅游业的吸引力。
4. 加强旅游服务。从旅游接待、旅行车辆、旅游服务、导游、食宿等多个方面加强旅游服务水平,提升旅游业的服务质量。
5. 整合资源协同发展。整合旅游产业和相关产业连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资源共享和业态升级,以增强旅游业的收入和市场竞争力。
总之,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旨在发掘旅游资源,创建旅游品牌,创新旅游模式,加强旅游服务,和整合资源协同发展,提升全域旅游发展与经济之间的互享和互补。
七、发展规划纲要核心任务?
“十四五”时期,我国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此次公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无论是从章节布局,还是从主要指标设置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时代特点。
如今中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专家表示,根据新发展理念科学制定“十四五”规划纲要,适应了时代特点。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董煜:我们用新发展理念来指导制定“十四五”规划的目标和指标体系,那么其中的相应的一些指标,它的设定就发生了变化。比如说GDP指标,我们就不再直接出量化的指标,而是把量化隐含在里面。这是因为进入新发展阶段以后,我们对经济增长不再追求速度,而是更加看重质量和效益。
“十四五”时期,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对此,规划纲要不但将新发展格局单独成篇,从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三个章节进行了论述和部署。同时,纲要里还有多个篇章涉及了新发展格局的具体构建路径,瞄准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攻方向,找准了关键抓手。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刘元春:我们的科技自立自强,内需作为战略性基点,改革开放作为发展的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个纲要抓住我们新发展格局布局中间的核心任务,进行了关键性的部署。
在章节布局上,规划纲要还将“加快数字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作为独立篇章,彰显了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决心。提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经济重点产业,以及智能交通、智慧能源、智能制造等十大数字应用场景。
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穆荣平:数字经济是我们这个时代特征,是数字转型的一个风向标。所以这个指标它可以监测数字转型的一个成效,也可以发现数字转型的问题,以便于我们不断去总结发现问题,制定新的政策去推进数字转型。
在主要指标的设置上,新增多个指标,比如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粮食和能源综合生产能力等,都充分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此外,针对新发展阶段文化的新特点、新要求,纲要还重点关注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其中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比如整理出版300种中华典籍,开展良渚古城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等。
国家图书馆馆长 饶权:“十四五”规划纲要部署了“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及重大工程举措,体现了在推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更好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等作用的战略要求。
八、什么是发展规划纲要?
发展规划纲要根据党和国家战略部署,围绕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奋斗目标,贯彻新形势下党的方针,对"十四五"时期国家建设发展作出总体部署,是国家筹划组织各项建设和工作的基本依据。
九、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这份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是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确立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基本原则,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创新驱动,改革引领。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发展区域。
协调发展,统筹兼顾。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加强政策协调和规划衔接,优化区域功能布局。
绿色发展,保护生态。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节约用地制度,推动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开放合作,互利共赢。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港澳独特优势,对接高标准贸易投资规则,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共享发展,改善民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国两制”,依法办事。
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把国家所需和港澳所长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化机制的作用,促进粤港澳优势互补。
关于大湾区的两个发展规划,近期至2022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
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广泛,区域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到203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全面建成。
十、文化济南建设发展规划纲要?
1、规划定位
到2025年,文化和旅游发展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取得显著成果,在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典范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样板区上取得明显成效,“东亚文化之都”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文化铸魂、文化赋能和旅游为民、旅游带动作用全面凸显,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影响力更加提升,“文化济南”基本建成。
2、主要目标
《规划》始终把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作为重中之重,注重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谋划,提出大力发展8种文化业态、创新发展8种旅游业态,培育100家大中型骨干文化企业、1000家专精特新小微文化企业,建设不少于100个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创建7个省级以上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规划》设置了9个专栏、3个附表,梳理了100个重点文化旅游项目、100个重点文化旅游活动、22类39个国家级文化旅游品牌、26类207个省级文化旅游品牌、10类434个市级文化旅游品牌,作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规划》提出把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提出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标准要求。到2025年全市区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全部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区县级数字文化馆达标率100%,建成一批泉城书房、文化驿站、文化礼堂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基本完成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旅游公共服务效能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