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主页 正文

虚拟网络社交特点有哪些?

一、虚拟网络社交特点有哪些? 1、网络社交具有虚拟特性 网络社交是以虚拟技术为基础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以间接交往为主,以符号化为其表现形式,现实社会中的诸多特征,如

一、虚拟网络社交特点有哪些?

1、网络社交具有虚拟特性

网络社交是以虚拟技术为基础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以间接交往为主,以符号化为其表现形式,现实社会中的诸多特征,如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和社会关系等都被“淡”去了,人的行为也因此具有了“虚拟实在”的特征。

与真实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化相去甚远,网络的虚拟性与匿名性导致了网络上青少年道德感的弱化现象。

广东团省委谢宗宝的一份调查报告提到:有31.4%的青少年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撒谎是不道德的”,有37.4%的青少年认为“偶尔在网上说说粗话没什么大不了的”,还有24.9%的人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青少年网络道德感的弱化主要是因为网络的高度隐蔽性。

每个人在网络上的存在都是虚拟的、数字化的、以符号形式出现的,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快乐原则”支配着个人欲望,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中恶的一面会在这种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状况下得、到宣泄。这种网上道德感的弱化直接影响和反作用于青少年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

2、网络社交具有多元特性

网络信息的全球交流与共享,使时间和空间失去了意义。人们可以不再受物理时空的限制自由交往,它们之间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等的冲突与融合变得可能。这种价值取向的“多源”和“多歧”,给每一个网络青少年创造了空前宽松的道德生活空间。

而对于没有主体意识、没有独立进行道德选择的能力和自信、没有道德选择的权利感和责任感的他们来说,此空间所给予的“自由”与其说是道德生活的福音,毋宁说是道德生活的“陷阱”。道德生活的相当一部分主体则会淹没在这“陷阱”中迷失自我。

而其人格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人格危机,具体表现为“三失”,即传统人格的“失效”、现实人格的“失范”和理想人格的“失落”。因此,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是解决当前社会中道德问题的现实性要求。

3、网络社交具有创新特性

网络是创新的产物,其创新的形式,使信息的传输过程变成参与者主动的认知过程。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容易滋生出更多元化的、甚至偏离社会正常行为规范约束的各种奇观异念。

中央电视台《社会经纬》播报了一个关于17岁少年黑客利用自己高超的电脑网络技术设计了一个黑客网站,使登录这个网站的上万台计算机陷入瘫痪,经济损失无法估量的故事。

而面对警察的询问,这个少年竟然轻松地说,我只不过是在网络世界展示自己的才华,证明一下自己的价值,这难道也犯法吗?况且网络世界是虚拟的世界,能造成多大损失呢?

当前国际舆论对于网络犯罪案件的宣传,使不少人觉得网络犯罪是个人智慧、能力与胆识的体现,它既不伤天害理,也不凶狠残暴,只是一种“孤胆英雄”式的“壮举”。在个人主义盛行的西方国家,许多人并不以其为可耻,反而羡慕和钦佩这种行为,这种善恶不分、是非颠倒的舆论导向对网络犯罪更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一些青少年利用信息技术盗窃金钱、获取情报、传播不健康内容、诽谤他人、侵犯他人隐私等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德育工作者警觉的信号。

4、网络社交具有自由特性

“网络社会”分散式的网络结构,使其没有中心、没有阶层、没有等级关系,与现实社会中人的交往相比,“网络社会”具有更为广阔的自由空间,传统的监督和控制方式已无法适应它的发展。

一些学者在青少年网民中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令人担忧:承认自己“曾经”浏览过色情网站的占34.6%,承认“经常”去看的有4.9%。其中很多青少年因此而荒废学业,成为“电子海洛因”的吸食者,对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损害。

而在对接受调查的人的统计中,90%以上的青少年都是因为缺少外界的有力约束力,再加上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而频繁地去访问色情站点……

武汉市公安部门调查显示,进入网吧的以大中小学生为主,约占70%,大专院校周边可达90%,热衷聊天室的占76%,选择玩游戏的占35%,只有不到20%的学生上网是搜索信息或下载软件。因此,网络在给我们带来巨大的便利的同时,也给传统的道德法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5、网络社交具有异化特性

“网络社会”中的交往主要是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它使人趋向孤立、冷漠和非社会化,容易导致人性本身的丧失和异化。

“网络社会”开放的、自由的信息系统提供的是一种崭新的,动态的和超文本式的传播模式,这种人机系统高度自动化、精确化而缺少人情味,容易导致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他人和社会的幸福漠不关心,容易使人产生精神麻木和道德冷漠的问题,并失去现实感和有效的道德判断力;

严重时会导致人性的丧失和异化,出现一些反人类的极端事件。据调查,大学里有不少学生上网的大部分时间里不是在学习而是在玩网络游戏,精于此道的人也不少。当前大部分网上游戏充斥着战争、暴力、凶杀等血腥内容,痴迷于此的学生容易养成冷漠、无情和自私的性格,既不关心集体,也不关心他人。

德国联邦宪法保卫局1998年7月发表了一份调查报告,提醒人们对德国和其他国家的新纳粹等极右翼势力利用因特网加强宣传的事态予以关注。这份报告认为,尽管这种趋势尚“不至于使新纳粹势力的行动能力得到增强”,但右翼势力的宣传材料在因特网上越来越多,产生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担忧。

二、虚拟社交的优势?

虚拟社交可以让用户在虚拟的世界里利用虚拟角色实现社交,很好地避免了传统社交中出现互动障碍的情况。

对于当下经常标榜自己有“社交恐惧症”的大部分年轻人来说,采用虚拟身份进行社交的设置更对其胃口。所以,虚拟社交的新形式比较容易被年轻用户所接受。

三、虚拟社交的本质?

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社交平台。

虚拟社交平台整合了游戏引擎技术、云计算技术、交互体验、互动内容等多个方面,是精深技术和良好体验的结合体。目前虚拟社交平台在技术和体验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个别虚拟社交平台意外蹿红,更多是以元宇宙作为吆喝出圈的噱头。

四、社交网络分类?

FaceBook以及人人网称之为一种,普遍意义的社交网络。LinkedlN称之为一种,称为商务社交网络。社交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等等。人际关系网络分为至少三种类型,运营关系,工作相关联的人吃完咯。

五、虚拟社交网络对青少年成长危害有哪些?

可能导致青少年过度沉迷,而轻信别人。导致上当受骗,从而无论是金钱还是人身上来说又会受到巨大的伤害。

上班族可能会导致业绩下降,学生的成绩下降。并且因为长时间接触辐射会对人的器官造成伤害。

六、社交网络、社交平台,区别是?

社交网络,就是用来进行社交的网络,社交必定是在网络上进行;社交平台,就是用来进行社交的地方,社交不一定是在网络上进行。

七、社交网络概念?

  社交网络即社交网络服务,源自英文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的翻译,中文直译为社会性网络服务或社会化网络服务,意译为社交网络服务。

  中文的网络含义包括硬件、软件、服务及应用,由于四字构成的词组更符合中国人的构词习惯,因此人们习惯上用社交网络来代指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

八、社交网络与社交媒体的关系?

社交网络即社交网络服务,源自英文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的翻译,中文直译为社会性网络服务或社会化网络服务,意译为社交网络服务。社交网络含义包括硬件、软件、服务及应用。

社交媒体(Social Media),也称为社会化媒体、社会性媒体,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

社交工具就是运用上述技术来给用户进行社交活动的工具。

三者相互支持,相互依存。

九、网络社交和现实社交的区别?

网络社交和现实社交有一些明显的区别:

1. 媒介形式:

网络社交: 主要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如社交媒体、聊天应用等。交流和互动以数字形式进行,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

现实社交: 发生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面或通过直接的非数字形式进行。这包括与朋友、家人、同事等直接交往。

2. 交流方式:

网络社交: 通常是异地的、非实时的交流,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内容更注重文字和媒体的传递。

现实社交: 更强调面对面的交往,包括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是一种更直观和实时的交流方式。

3. 社交范围:

网络社交: 允许连接全球范围内的人,扩大了社交圈的范围,但可能缺乏真实感和亲密度。

现实社交: 主要发生在身边的社交圈内,更注重深入的人际关系和亲密度。

4. 表达形式:

网络社交: 用户可以通过编辑和选择的方式呈现自己,有机会精心构建个人形象。

现实社交: 更直接地展示个人特质,包括外貌、言行举止等。

5. 时间和空间:

网络社交: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方便但可能缺乏身临其境的感觉。

现实社交: 受限于具体的时间和地点,但更贴近真实生活,能够更全面地感知交往。

需要注意的是,网络社交和现实社交并非互相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两种社交形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同时体验到这两种形式的社交。

十、虚拟社交网络对青年成长弊大于利辩论?

我认为虚拟社交网络对于青少年是弊大于利的:在当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里,连家里小小的孩子,都会看抖音,涮快手,用微信聊天。而青少年正是对事物,世界逐渐有自己思考的阶段,开始喜欢上虚拟社交网络之后,就极其容易沉迷。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