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大公共安全事件?
。以下是常见的八大公共安全事件:
1. 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水、台风、林火等自然因素引发的灾难性事件。这些灾害往往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对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秩序带来重大威胁。
2. 交通事故:指在道路、铁路、航空等交通领域发生的事故,如车祸、列车脱轨、飞机坠落等。交通事故常常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对交通运输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干扰。
3. 恐怖袭击:恐怖主义活动以暴力手段针对平民、政府机构或其他目标,旨在制造恐惧、破坏社会秩序。恐怖袭击可能包括爆炸、劫持、枪击等行为,对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危害。
4. 社会安全事件:包括抢劫、抢夺、杀人、盗窃、绑架等犯罪行为。这些事件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社会和谐稳定产生不良影响。
5. 公共卫生事件:如传染病爆发、食品安全问题、环境污染等。公共卫生事件可能导致大规模感染、扩散,造成重大健康危害和社会恐慌。
6. 重大事故:指在工业、建筑、能源等领域发生的重大事故,如工厂爆炸、建筑倒塌、核泄漏等。这些事故对周边环境和公众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7. 网络安全事件:包括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网络诈骗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网络安全事件对个人、企业和国家的利益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威胁。
8. 群体性事件:指触动社会敏感点引发的集体行为,如抗议示威、暴力冲突等。群体性事件可能导致社会秩序紊乱、人员伤亡甚至动摇国家政权稳定。
这八大公共安全事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对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全构成挑战。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应当加强预防、应对能力,以共同维护公共安全。
二、处理大容量数据表格的工具?
用excel的数据透视表功能,强大的数据能力
三、公共安全危机的6大特征有哪些?
公共危机的特征包括:
1.事出突然,具有意外性,做出反应的时间有限。公共危机事件是由一系列细小事件逐渐发展而来的,事实上存在某些征兆,因而在理论上存在预警的可能性。但从各国实践的情况看,公共危机真实发生的时间、地点往往具有相当的不可预见性,而且,正因为公共危机通常出乎社会秩序或人们的心理惯性运行,才会形成某种程度上的紧急性、危险性。
2.威胁公共利益。公共危机表现为由于某种不可预知事件的发生,打破了正常的社会秩序、经济秩序和生活秩序,威胁到了公众的财产以致生命安全,进而引发了一个地区的社会公众的比较普遍的恐慌情绪和恐慌行为的情境状态。
3.高度不确定性。公共危机之所以成为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很难预料它可能带来的后果。故应为不可预见性,故本题说法错误。
四、公共安全的三大要素及原则?
安全三要素是指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漏洞。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说员工在操作期间没有按照安全生产操作规定实施,存在安全隐患,比如没有配带安全帽一类的行为。
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一些大型设备没有进行定期检修,没有做好防护措施,比如生产机器存在漏电情况或者是超过了使用年限的机器。
管理上的漏洞这个很好理解,就是指在管理层对公司安全管理没有达到要求,比如没有进行消防演习,没有培训消防知识,没有进行安全生产教育等等。
五、公共安全诗句?
宪法规定讲明确,要用法律来治国;经济建设有保证,人民才有好生活。
每个公民要学法,又利国来又利家;学好法律走正道,免得跌倒掉悬崖。
大阳一出乌云散,锣鼓一响虎逃山; 人人懂法一身胆,坏蛋露头无路钻。
要吃甘蒸把土壅,要吃蜜糖养蜜蜂;要想社会得安定,学法用法莫放松。
播谷不忘先催芽,织布不忘先纺纱;开车不忘方向盘,致富不忘先学法。
六、公共安全工具?
社会公共安全设备一般包括:消防设备及器材、取证鉴定器材、安全检查防爆器材、安全监视报警器等。
(一)消防设备及器材:自动化消防设备、自动灭火系统、消防控制设备、湿式自动喷水系统、泡沫设备、
(二)取证鉴定器材:刑侦现场勘查器材、刑侦检验鉴定分析器材、刑侦技术器材;
(三)安全检查防爆器材:行李包裹检查设备、金属探测器材、爆炸物处置器材、防爆物防护器材等;
(四)安全监视报警器材:监控台、监视设备、防盗设备等;
(五)证件制作设备等:公共摄影设备等。
七、什么是公共安全,公共安全涉及的范围?
所谓公共安全,是指社会和公民个人从事和进行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和交往所需要的稳定的外部环境和秩序。所谓公共安全管理,则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共安全各秩序,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以及社会各项活动的正常进行而做出的各种行政活动的总和。
涉及范围:
公共安全包含信息安全,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公众出行规律安全、避难者行为安全,人员疏散的场地安全、建筑安全、城市生命线安全,恶意和非恶意的人身安全和人员疏散等。
公共安全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八、公共安全标识作用?
公共标志的种类从用途上大致分为公共系统标志、公共识、公共识别标志等,包括交通系统标志、公共场馆系统标志、储运标志、产品质量等级标志以及其他标志。
公共系统标志是用于社会公共场所配套服务的符号,具有一种指示的性质,包括道路交通指示或警示类标志、大楼系统标志、运动会系统标志、展会系统标志等。
公共服务系统标志显著的形象特征,以及高度统一的风格,在不同类别的领域不同环境下都很容易被人们识别。尽管在一套的符号形象中,各个符号的表现有所不同,但图形要直观的传递出明确而丰富的信息,这样才能使标志的服务价值得到完美展现。
储运标志是用于包装运输中的公共识别标志,有助于在储存和运输中保护物品。
产品质量等级标志有一种监督认可的性质,能方便人们识别某种产品的品质。与公共系统标志不同,这一类标志通常是单独的符号,但具有一种庄重严格的气质。
公共标志从功能上分又分为安全、警示、禁止标志。标志的颜色应该按照国家规定使用安全色,红色对应禁止,黄色对应警告,绿色对应提示。
九、公共安全标准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规定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分类原则。
本标准规定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分类原则。本标准适用于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涉及实体安全、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三个方面。实体安全包括环境安全,设备安全和媒体安全三个方面。运行安全包括风险分析,审计跟踪,备份与恢复,应急四个方面。信息安全包括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网络安全,病毒防护,访问控制,加密与鉴别七个方面。
十、威胁公共安全罪?
危害公共安全罪
《刑法》第115条的规定“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犯本罪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危害公共安全罪是一个概括性的罪名,这类犯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客观表现为实施了各种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它同侵犯人身权利的杀人罪、伤害罪以及侵犯财产的贪污罪、盗窃罪等有显著的不同,危害公共安全罪包含着造成不特定的多数人伤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危险,其伤亡、损失的范围和程度往往是难以预料的。因此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普通刑事犯罪中危害性极大的一类犯罪。
二、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量刑标准
1、第一百一十四条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第一百一十五条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3、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4、第一百一十六条破坏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足以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发生倾覆、毁坏危险,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5、第一百一十七条破坏轨道、桥梁、隧道、公路、机场、航道、灯塔、标志或者进行其他破坏活动,足以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发生倾覆、毁坏危险,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6、第一百一十八条破坏电力、燃气或者其他易燃易爆设备,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7、第一百一十九条破坏交通工具、交通设施、电力设备、燃气设备、易燃易爆设备,造成严重后果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8、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9、第一百二十条组织、领导恐怖活动组织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其他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10、犯前款罪并实施杀人、爆炸、绑架等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11、资助恐怖活动组织或者实施恐怖活动的个人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12、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13、第一百二十一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航空器遭受严重破坏的,处死刑。
14、第一百二十二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船只、汽车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15、第一百二十三条对飞行中的航空器上的人员使用暴力,危及飞行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16、第一百二十四条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危害公共安全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17、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18、第一百二十五条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19、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20、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21、第一百二十六条依法被指定、确定的枪支制造企业、销售企业,违反枪支管理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1)以非法销售为目的,超过限额或者不按照规定的品种制造、配售枪支的;
(2)以非法销售为目的,制造无号、重号、假号的枪支的;
(3)非法销售枪支或者在境内销售为出口制造的枪支的。
22、第一百二十七条盗窃、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的,或者盗窃、抢夺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23、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的,或者抢劫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或者盗窃、抢夺国家机关、军警人员、民兵的枪支、弹药、爆炸物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24、第一百二十八条违反枪支管理规定,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依法配置枪支的人员,非法出租、出借枪支,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单位犯第二款、第三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25、第一百二十九条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丢失枪支不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6、第一百三十条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或者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危及公共安全,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27、第一百三十一条航空人员违反规章制度,致使发生重大飞行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飞机坠毁或者人员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8、第一百三十二条铁路职工违反规章制度,致使发生铁路运营安全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9、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30、第一百三十四条在生产、作业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强令他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31、第一百三十五条安全生产设施或者安全生产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32、第一百三十五条之一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违反安全管理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33、第一百三十六条违反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管理规定,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中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34、第一百三十七条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违反国家规定,降低工程质量标准,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5、第一百三十八条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或者不及时报告,致使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36、第一百三十九条违反消防管理法规,经消防监督机构通知采取改正措施而拒绝执行,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37、第一百三十九条之一在安全事故发生后,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况,贻误事故抢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