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主页 正文

单韵母,复韵母,前鼻韵母,后鼻韵母共有哪些求解答

一、单韵母,复韵母,前鼻韵母,后鼻韵母共有哪些求解答 微笑、观看虚2级普通话有39个韵母,其中23个由元音充当,16个由元音附带鼻辅音韵尾构成。按韵母的结构特点,一般把韵母

一、单韵母,复韵母,前鼻韵母,后鼻韵母共有哪些求解答

微笑、观看虚2级普通话有39个韵母,其中23个由元音充当,16个由元音附带鼻辅音韵尾构成。按韵母的结构特点,一般把韵母分为三类,即: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 第一类是单韵母,由单纯元音构成的韵母叫单韵母。普通话有10个单韵母,其中舌面单元音韵母有7个,它们是:a、o、e、ê、i、u、ü。特殊元音韵母有3个,它们是:-i(前)、-i(后)、er。 第二类是复韵母。复韵母是由复合元音充当韵母。复合元音是由一串元音音素复合而成的,从听觉上已经复合成一个固定的音组。普通话中复韵母有13个。复韵母按主要元音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前响复韵母、后响复韵母、中响复韵母。前响复韵母指主要元音在前的复韵母,有4个:ai、ei、ao、ou 。后响复韵母指主要元音在后的复韵母,有5个:ia、ie、ua、uo、üe 。中响复韵母指主要元音位居中间的韵母,有4个:iao、iou、uai、uei 第三类是鼻韵母。以鼻辅音n或ng作为韵尾的韵母叫鼻韵母。普通话中鼻韵母共有16个,分两种。

二、质子,中子,电子是由什么构成的

宇宙大爆炸理论中提出了一些有关它们的形成的内容.

1、最初宇宙中包含的是光子、电子、中微子和它们的反粒子(光子的反粒子就是它本身.粒子的能量极高,它们相互碰撞并产生大量不同种类的正反粒子对.这些正反粒子对碰到一起时又会湮灭.但此时它们的产生率远大于湮灭率).

2、然后,宇宙继续膨胀,温度的降低使得粒子不再具有如此高的能量.它们开始结合.与此同时,大部分正反电子相互湮灭,并产生了更多的光子.

3、大爆炸100秒后,温度降到了10亿度,这相当于最热的恒星的内部温度.质子和中子由于强相互作用力(核力)而结合.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组成氚核(重氢);氚核再和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形成氦核.

4、在“3”的过程中,根据计算,大约有四分之一的质子和中子转变为氦核,以及少量更重元素,如锂和铍.其余的中子衰变为质子,也就是氢核.

5、几个钟头之后氦和其它元素的产生停止下来.在这之后的100万年左右,宇宙什么也没有发生,只是膨胀.当温度降低到了几千度时,电子和原子核不能再抵抗彼此间相互的吸引力而结合成原子.

元素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而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在的,质子和中子在原子核中的数量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的元素.

而质子、中子、电子再往下就是夸克,夸克再住下一直到最基本的物质就不是点状的粒子了,而是超弦也就是一种类似于带状的基本物质,那是最基本的了,这种物质和构成我们思维的物质是同一种东西,有人叫它做“灵”.

三、弦理论是什么?

弦理论(string theory),即弦论,是理论物理学上的一门学说。弦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界的基本单元不是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之类的粒子。这些看起来像粒子的东西实际上都是很小很小的弦的闭合圈(称为闭合弦或闭弦),闭弦的不同振动和运动就产生出各种不同的基本粒子。尽管弦论中的弦尺度非常小,但操控它们性质的基本原理预言,存在着几种尺度较大的薄膜状物体,后者被简称为膜.直观的说,我们所处的宇宙空间也许就是九维空间中的三维膜.弦论是现在最有希望将自然界的基本粒子和四种相互作用力统一起来的理论。(引自《环球科学》2007年第三期《宇宙是堆三角形?》和2007年第十二期《探寻多重宇宙的证据》)

弦理论是一门理论物理学上的学说。理论里的物理模型认为组成所有物质的最基本单位是一小段“能量弦线”,大至星际银河,小至电子, 质子,夸克一类的基本粒子都是由这占有二度空间的“能量线”所组成。中文的翻译上,一般是译作“弦”。

较早时期所建立的粒子学说则是认为所有物质是由只占一度空间的“点”状粒子所组成,也是目前广为接受的物理模型,也很成功的解释和预测相当多的物理现象和问题,但是此理论所根据的“粒子模型”却遇到一些无法解释的问题。比较起来,“弦理论”的基础是“波动模型”,因此能够避开前一种理论所遇到的问题。更深的弦理论学说不只是描述“弦”状物体,还包含了点状、薄膜状物体,更高维度的空间,甚至平行宇宙。值得注意的是,弦理论目前尚未能做出可以实验验证的准确预测,关于这一点,以下内容会说明。

弦理论的雏形是在1968年由Gabriele Veneziano发现。他原本是要找能描述原子核内的强作用力的数学公式,然后在一本老旧的数学书里找到了有200年之久的尤拉公式(Euler's Function),这公式能够成功的描述他所要求解的强作用力。然而进一步将这公式理解为一小段类似橡皮筋那样可扭曲抖动的有弹性的“线段”却是在不久后由李奥纳特·苏士侃所发现,这在日后则发展出“弦理论”。

虽然弦理论最开始是要解出强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模式,但是后来的研究则发现了所有的最基本粒子,包含正反夸克,正反电子,正反中微子等等,以及四种基本作用力“粒子”(强、弱作用力粒子,电磁力粒子,以及重力粒子),都是由一小段的不停抖动的能量弦线所构成,而各种粒子彼此之间的差异只是这弦线抖动的方式和形状的不同而已。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