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主页 正文

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

一、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 这首诗,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

一、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

这首诗,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描写沦陷区阴暗,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面缀连。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摩,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使诗章透现出和煦明媚的色彩。可以说这首诗既是诗人长期孕育的情感的结晶,也是他在困苦抑郁中依旧保持着的爱国精神的升华。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并不回避直接抒发和对事物进行直接评价的陈述方法,但思想情感的表达,主要还是通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运用幻觉和虚拟是创作这首诗的主要手法。诗人在狱中,想象祖国广阔土地好像就在眼前,不仅可以真切地看到它的形状、颜色,而且可以感触到它的冷暖,嗅到它的芬芳,这种虚拟,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挚的情感。诗人在虚拟性的总体形象之中,又对现实事物作了直观式的细节描绘:堤上的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发出的芬芳,以及长白山的雪峰,夹着泥沙的黄河,岭南的荔枝花等。这一些细节描绘正透露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热爱之情,以及对祖国所遭受的沉重灾难所产生的哀痛。值得注意的是,在直观式的细节描绘之中,诗人还运用“虚拟性想象”的手法:触到水的“微凉”,感受到长白山的“冷到彻骨”,黄河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都是直观式描绘中存在的想象与虚拟,是诗的开头“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一幻觉的具体化。至于写到蘸着“没有渔船的苦水”,“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以及在写到对解放区的热爱时,说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则是在想象性的虚拟中,结合着隐喻和明喻。尤其是“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一比喻的恰切,包含的感情的丰富性,一再受到人们的称赞。

二、have是加过去分词吗

have是助词 v.aux. 1. (加过去分词,构成完成时态)已经;曾经 They haven't finished the job yet. 他们尚未完成该项工作。 2. (用于虚拟语气,表示与过去事实相反的假设)(假如那时)...的话 She might have come if she hadn't been so busy. 当时若不是那么忙,她是可能来的。

三、虚拟语气could

如果在虚拟语气里,A ,C ,D 没有差别,可以互换,但是这里不是虚拟语气。根据句意可知

翻译:这场地震对于这个已经饱受战争摧残的国家来说,来的时候不可能更坏了!(即来得最不是时候了)

这里用到了“否定词+比较级”

这种结构多为“can't /couldn't +比较级”的形式,

表示“再也没有更……的了”。一种最高级的概念。

另外

wouldn't have done

是指'不会这么做' 一般用在一种假设的情况下 比如'如果我知道就不会这么做了'之类的

shouldn't have done

指'不应该这么做' 一般用在做了一件事然后表示后悔或者指出错误 像是'这件事不应该这么做'的感觉吧

couldn't have done

指'不可能这么做' 是指认为某人不可能做了某事, 或者认为某事不可能发生了

must not have done 是非常肯定的语气,一定没做过某事,发生过某事

四、原谷谏父中原谷是怎样让父亲改变做法的

原谷谏父 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原谷的爷爷老了,原谷的父母很讨厌他,就想抛弃他。原谷此时十五岁,他劝父亲说:“爷爷生儿育女,一辈子勤俭度日,你怎么能因为他老就抛弃他呢?这是忘恩负义啊。 ”父亲不听他的劝告,做了一辆小推车,载着爷爷扔在野外。原谷在后边跟着,就把小推车单独带了回来。 父亲问说:“你带这个不吉利的东西回来作什么?”原谷说:“等将来你们老了,我就不必另外再做一辆,所以现在先收起来。”父亲很是惭愧,后悔(做那样的事),于是去把爷爷接回来赡养了。 原谷:人名。 厌憎:讨厌,憎恨。 捐:抛弃,舍弃。 谏:好言相劝。 负义:违背道义。 舆:手推车。 凶:不吉利 。 养:赡养。 更:再。 是以:即“以是”,因此。 有:加,加之。 从:听从,顺从。 他日:以后,将来。 是以:即“以是”,因此。 为人子女的一定要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章中的原谷先晓之以理,后动之以情,最终运用自己的智慧使父亲幡然悔悟。 参考:

五、德语wer后面的动词变位?

wer提问后面的动词就是第三人称单数啊,也就是er/sie/es的动词形式。

我们先来看看德语动词怎么变位,德语的绝大多数动词都以en结尾,变位的时候要先去en,比如,machen这个动词变位时应该首先把它变成mach,然后再加词尾,du你加st,er他/sie她/es它加t,ihr你们加t,Sie您,您们/sie他们/wir我们加en,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变成了du machst,er/sie/es macht,ihr macht,Sie/sie/wir machen。这个就是后面你说的那个kommen这个动词了,它也是根据er/sie/es来变的,只不过这个时候ihr跟它的形式是一样的,所以你会觉得也根据ihr来变了。然后我们再看看reisen这个例子,为什么en前是s会是特殊的呢?原因就是你去en后会发现剩下的是reis,这个时候根据规律,du加st,发现什么了?是不是有两个s?也就是reisst,但是这个时候我们习惯地写成reist,也就是说这个时候du变位后的形式跟er/sie/es一样了。这也就是你会以为它也根据du来变了。

所以,综合起来看,只是因为它们变位后的形式重叠了,所以你会以为是一样的,其实不是,wer(谁)提问后的动词都是根据第三人称单数也就是er/sie/es来变的,这个就跟英语中的Who提问一样。

就是这样了,不好意思,啰嗦了,人老了……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